蚕室废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卷 :八路军节度使第十二章 :旌与节(8),北唐,蚕室废人,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笔趣阁 最快更新北唐 !
第二卷:八路军节度使——第十二章:旌与节(8)
广顺二年十二月初九,大周朝廷的宣诏使,端明殿学士检校礼部尚书王溥率领一行二十四人的宣诏使团抵达延州,正式向延州节度留后李文革宣示大周朝廷任命其为节度使的诏命制文,同时向关北行营都部署折从阮宣布他的封王册文,向延州观察使李彬宣布拜相册文。 .COM
第二天晌午,在延安县城南的校军场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宣诏使王溥代表皇帝向李文革授予象征着节度使权力地位的双旌双节。
这一天,两个营的延安团士兵全副武装开赴校场,以队为单位站成方阵,静静地等待着仪式的开始,等候见证自己的统帅正式成为延州最高军政长官的那一时刻到来。
折从阮则率领着折家军的全体指挥以上军官列席仪式观礼。
李彬身着紫袍,头戴梁冠,率领着州治的全体文官站在校军台上,准备行贺拜礼。
周正裕则率领着八路军全体军官站在另外一侧,都穿起了或绯或绿或青的官服,戴起了流行的交脚幞头,这个一年前还是个啥官衔也没有的土的掉渣的老混子激动得老泪纵横,当了二十年兵,谨慎微了二十年,最终却是靠着这个愣头愣脑的年轻上司和这群原本熊得一塌糊涂的熊兵转眼之间便做到了五品将军,穿上了自己家十辈子人连想都没有敢想过的绯红官袍。
实在的,昨天的晚宴上,当堂堂的朝廷端明殿学士检校礼部尚书王溥王大人亲自给自己敬酒并且十分亲切地称自己为“周将军”的时候,周正裕几乎当场失态,乖乖,那可是即使在京城也数得着的大官,据一就比宰相差了那么一而已。
平心而论,这一年来周正裕的待遇涨得并不算快,堂堂的检校厢兵都指挥使,至今为止每个月的军饷也不过十贯钱——这已经是军镇中最高的了,而这一年来周正裕为了迅速扩充的队伍操持后勤可谓操碎了心,心谨慎的他,军中的每一项账目均要一一琢磨透才肯放行画圈,从伙食、被服到甲杖兵器,从武库到医馆,从劳役营到伤患营,每一项李文革的军事改革后面都滴洒着老周的辛勤汗水。随着摊子越来越大,周正裕甚至强逼着自己认字,起码要把数目字和一些基础的名词认清,以便自己能够看懂那些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的账本子。
最近周正裕的睡眠时间越来越短,尽管如今厢兵团有陆勋在分担一些日常的工作,周正裕还是开始觉得忙不过来了,老实,自己这样的岁数,为了这么一饷粮这么拼命干活确实不大划算。
但是周正裕干得心甘情愿,兵部的一纸敕牒其实代表不了什么,但是做了官的感觉和做大头兵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原先周正裕对李文革的新军礼没啥兴趣,李文革也从未要求他也学习这种军礼过,周正裕在初时甚至觉得这种礼节很是古怪好笑,但是随着平胸礼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士兵开始在周正裕面前行这种军礼。一开始周正裕一般是摆摆手走开,但是越到后来,接受别人敬礼的时候,他那种美滋滋的自我满足感越是强烈,直到后来他终于开始学着还礼。如今他这个四十多岁的老兵油子虽然平时还是佝偻着腰不修边幅,但是一旦有下级军官或者士兵给他敬礼,他便会立时将腰杆挺直还礼,绝对一丝不苟,那股认真劲几乎连年轻人都感到汗颜。
老周是个实在人,虽然绝对工资不高,但自家地位的提升却是实实在在的,以前彰武军中哪怕是个队头也不将他放在眼里,打打骂骂是家常便饭,但是现在,彰武军衙内指挥副使张图站在自己面前几乎连大气都不敢喘,其他的人更是毕恭毕敬努力巴结,唯恐惹恼了“周游击”,自己便没了进六韬馆的名额,那便意味着饭碗砸掉了。
而这一切,全是拜李文革所赐。
尽管李文革早已是延州城中的一号人物,但是这个年轻的上司只要在公开场合,始终对自己保持着极高的礼遇和尊重,即便是已经做到了四品的防御使,也还依然是“周大哥”“周老哥”地不离口,以至于现在全军中没有一个人敢于公开喊叫自己的名字。他最近已经在准备学着沈宸的样子起个字或者别号了,省得连李彬都不好称呼自己只能叫自己“周将军”了。
站在他右侧的,是沈宸、魏逊为首的军官们,在台下指挥部队阵列的,是新任的延安团虞侯折御卿,这个家伙作为折家军的代表正式进入八路军任职,他虽然年轻,却是作战经验丰富,而且自幼便接受了最为严格的军事训练,从军事指挥的基础上来甚至比沈宸等人都要专业,这样一个人,无疑是战斗部队参谋长的最佳人选。
他还担任着六韬馆的地利课教授,这个时代的“教授”其实只是对老师的一种尊称,李文革则将这一名词直接变成了六韬馆及丰林书院老师们的初级职称,中级职称称“教谕”,高级职称称“教师”,至于祭酒和大祭酒,基本上属于行政职务了,类似于系主任和校长之流。
午时零刻,册拜仪式正式开始。
王溥和李彬一样,身着紫袍头戴梁冠步上高台,他的身后跟着一位极为年轻的绿袍官员,这个官员的身后,则是十名礼部的八品官,每人手中均擎着一样物事,分别为门旗四面、龙虎旌二面、节两支、麾枪四支、豹尾四支,共十六件。节用金铜叶做成;旗用九幅红绸制作,其上装有涂金、形如木盘的铜龙头。
唐制节度使一般授予旌节各一,及至唐末,为了酬劳朱温李克用等人平灭黄巢的大功,这才开始授予节度使双旌双节,以示地方生杀予夺之权柄,封拜节度使的奉礼官也从八人增加到十六人。
王溥走上高台,面南背北站好,那名绿袍的赞礼官当即用极为响亮的声音唱道:“延州文武,诸军士,躬迎皇帝制文——”
这种场合宣读圣旨,是不用下跪的,台上台下的所有人都同时压低了身子,躬身侯制。
王溥了头,伸手接过赞礼官捧着的诏书,张开宣读道:“广顺二年十一月丙辰,大周皇帝制曰:国之大事,在戎在祀,朕承汉祚,维延丕绪。海内板荡,边夷獗猖,蟊贼肆掠,伪帜滥扬,止征诛不能克难,非讨伐无以定边。将军之立,三代以制军士,元戎之委,汉唐因伐狄戎。祀者用治,戎士授封,征业量以茅土,军功酬之诸侯,是故大禹建九鼎,周公议五爵,白旌黄钺,励砺赏罚。忠武将军、延州防御使李文革,御敌摒寇,夷狄闻之丧胆,巡边戍境,六军因而振奋。故制端明殿学士、检校礼部尚书王溥,龙旌虎节,金印紫绶,委诸封疆,拜以节臣。是郡军民,皆从号令,文卿武弁,具任赏罚,藩屏国之河土,镇遏夷以威德,使边州老幼,生治康宁,缘郡黎庶,业从熙乐,承昊天其垂泽,体朕躬之恩义!制至奉节,尔其钦哉……”
一长篇四六格式诏书读下来,李文革固然听得晕头转向,大概意思却也还算明白。周正裕等军中武将和站在台下的两营士兵就差得远了,一个个大眼瞪眼不知所云,眼珠子上面画满了大大的圈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知道是啥意思。
李文革躬身举起双手,高声道:“臣——李文革——奉制——谢恩——!”
李彬秦固等州府文官跟着躬身道:“臣等——奉制——谢恩——!”
这时候周正裕等人才跟着参差不齐地躬身喊道:“臣等——奉制——谢恩!”
待他们喊毕,李文革才再次开口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台上台下这一次便齐多了,这句话昨日练了整整一日,五百人齐声呐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声势却也颇为惊人。
王溥含笑将制文交到了李文革手上,李文革这才直起身躯。一旁的那个年轻的赞礼官高声唱道:“授冠军大将军旌节——”
两名奉礼官手捧旌节上前一步,武官队列内,沈宸、魏逊出列,走到李文革身后。
一个奉礼官将旌旗交到王溥手中,王溥转过身,朝着李文革递了过去,口中大声道:“从此以往,上至于天,将军制之——”
李文革躬身接过旌旗,转身递给了沈宸。
王溥又取过了另外一个赞礼官手中的龙头节杖,朝着李文革递了过去,口中大声道:“从此以往,下至于泉,将军制之——”
李文革躬身接过,回身递给了魏逊,然后转过身来,单膝跪下朗声道:“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以受制于前矣,旌旗符节之威,臣无还请。愿君亦以垂一言之命于臣也。君若不许,臣不敢将。君若许之,臣奉而受。”
王溥面孔肃然,长吟道:“许之——”
李文革叩首道:“臣李文革——受旌奉节——!”
至此整个授节大礼完成,王溥趋前将李文革扶起,口中称:“大将军请起!”
王溥虽然身为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但是一旦李文革受节,便已经身为节度使,位在王溥之上,五代制度,节度使便是见了当朝宰相,也只叙平礼,王溥不是宰相,一旦完成大礼,没有了代天授节的身份,便不敢再受李文革之礼。因此口中客气地道:“大将军年方而立,便秉旌节,王某钦佩之至……”
李文革急忙谦逊:“文革汗颜……”
这时王溥极为礼貌地道:“请大将军稍侯,赞礼官为大将军明节……”
所谓明节,就是解释旌节的权力范围,这是各镇节度使受节之后的固定程序。
李文革伸手道:“请——”
明节并不属于皇帝的授节程序之内,因此那绿袍官员上前来一躬为礼,不卑不亢地道:“大将军,请恕卑职放肆——”
李文革笑了笑:“贵官请——”
那赞礼官表情庄重地道:“旌节斧钺,天子之权柄也,人主以之授人臣,乃代昊天行赏罚,故奉之不可不敬,用之不可肆意……”
李文革头:“是——”
那赞礼官又道:“旌者专赏,凡五品以下官爵除授,大将军可自为之,三品以下五品以上擢晋,大将军须表奏台阁,以门下出旨命之——”
李文革再次称是。
那赞礼官顿了顿道:“若无例外之事,台阁不会驳回大将军之奏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