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趣难词赵老送灯台考释,刘瑞明文史述林,刘瑞明,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俚谚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不知是何等语,虽士大夫亦往往道之。天圣中有尚书郎赵世长者,常以滑稽自负,其老也求为西京留台御史,有轻薄子送以诗云:‘此回真是送灯台。’世长深恶之,亦以不能酬酢为恨。其后竟卒于留台也。”元剧中五见此语及变说。《黄粱梦》第二折《双雁儿》:“哥哥也,恰如赵杲送灯台。”《薛仁贵》第二折《双雁儿》:“恰便似送曾哀,赵藁不回来。”同剧元刊本第二折《柳叶儿》:“只想你送灯哀,一去了却早回来。”《墙头马上》第二折《牧羊关》:“你道为甚着你个丫鬟迎少俊,我则怕似赵杲送曾哀。”《儿女团圆》第二折《贺新郎》:“每日家问春梅无消息,哎!他也恰便似赵杲送曾哀。”

由于欧阳修“不知是何等语”的疑问,引得许多学者接连做探讨。

《陈垣学术论文集》第二集《关于谚语赵老送灯台》是1925年答一位读者询问出处而作。在指出欧阳修文后,言:“翟晴江谓‘赵杲送曾哀’为‘赵老送灯台’音之讹(《通俗编》卷二六)然安知‘赵老送灯台’非‘赵杲送曾哀’之讹耶?则赵杲、曾哀何人,正可一并研究也。”

叶德均(1911一1956)《戏曲小说丛考》上册(1979年中华书局)《元明杂剧琐记.‘赵老送灯台’》引《黄粱梦》等例说:“五例中虽有‘赵杲’和‘赵藁灯台’与‘灯哀曾哀’的不同,但都是记音字,故字无定形,也犹如‘木藤’或作‘没腾’,‘葫芦提’又作‘鹘露蹄’。……易‘赵老’为‘赵杲’或‘赵藁’,易‘灯台’为‘曾哀’,就和原意不同,变为人格化了。”但,“送灯哀”“送曾哀”各应是“送灯(台)(而)哀”“送(灯台)曾哀”的节缩,并非和原意不同而人格化。人格化之说也与记音字无定形说法矛盾。

孙楷第《沧州集》以为由《北史.窦泰传》“泰行台,去不回”之谣而变(据王季思文,见后)。《辞源》采取此说。查《北史.窦泰传》:“天平三年,神武西讨,令泰自潼关入。四年,泰至小关,为周文帝所袭,众尽没,泰自杀。初,泰将发邺,邺有惠化尼,谣云:‘泰行台,去不回。’未行之前夜,三更,忽有朱衣冠帻数千人入台,云收窦中尉。宿直兵吏皆惊。其人入数屋,俄顷而去。旦视关键不异。方知非人,皆知其必败。”那谣是惠化尼个人编造的,《辞源》说成“民谣”是不妥的。“泰行台”即言窦泰,不会变成大大不同的“赵老送灯台”。

钱锺书《管锥编》第一册《史记会注考证五八则》之五《项羽本纪》‘鸿门宴记事”条增订中说:“‘赵老’二句似始见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后世常用之。《孤本元明杂剧》阙名《破风诗》第四折则作:‘恰便似赵藁送曾哀,因此上一去不回来。’均不知所言何事。”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赵老送灯台:老或作巧。宋欧阳修《归田录》……按民间有赵巧送灯台之说,云赵系鲁班弟子,以巧自负,所以称‘赵巧’。鲁班造桥,龙王兴波,工不能施。鲁班命赵送木制避水灯至龙宫镇之。赵以师灯陋拙,不称己意,于送灯台至龙宫时,潜以己所豫作精巧灯台易之,冀邀龙王之好。孰知忽然油漏灯灭,江涛大作,赵遂葬身水窟。民间因之有‘赵巧送灯台,一去永不来’之谚。”

温端政主编《中国俗语大词典》(1989年):“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民间传说,鲁班弟子赵巧代鲁般送他制作的灯台给做百岁大寿的龙王,灯台共两座,一座漂亮的内藏夜明珠,一座简朴普通的灯台内藏一颗避水神珠。赵巧把后一座献给龙王,把漂亮的灯台藏在怀里,私带回家,谁知刚出大门,海涛扑天而来,赵巧被淹死。民间因有‘赵巧送灯台,一去不回来’之语。指有去无回。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俚谚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完全可以肯定这类传说是就赵老送灯台谚语做花样翻新的再创作。主题变为惩罚自私卑鄙而辜负师恩的人。所以它们不是“赵老送灯台”的语言学的解释,而是倒果为因的民间文学。

王季思《玉轮轩曲论三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中《翠叶庵读曲续记.薛仁贵》:“近读孙楷第《沧州集》,引《北史.窦泰传》‘泰行台,去不回’谣,谓“窦”之与“赵‘行”之与“灯”,音有讹变。’亦觉牵强。此语在近代温州地区偶有所闻。少时听一老秀才说:南山白额虎,吃人成精,为猎人所伤,化为白衣勇士,自称曾哀。向赵老求医。赵老替他医治,还护送他回山。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按,《北史.綦连猛传》载北齐武平间童谣,有‘本欲寻山射虎,激箭旁中赵老’语。这故事当是从那里演化出来的。”

查《北史.綦连猛传》:“祖挺奏言猛与彦深前推琅讶王,事有意故。于是出猛为定州剌史……即日首途。先是,谣曰:‘七月刈禾太早,九月瞰糕未好。本欲寻山射虎,激箭旁中赵老。’至是,其言乃验。猛行至牛兰,有人告和士开被害时,猛亦知情,遂被追还,削王爵,以开府赴州。”谣中赵老是被箭射中的,温州“偶有所闻”的故事的赵老另是医虎的,可见并不是由系于綦连猛的谣演化,实际仍是就赵老送灯台的再创作。牵就出曾哀和赵老的名字,但无法落实“送灯台”一层。

陆谵安《戏曲词语汇释》、《汉语大词典》“赵老送灯台”条无新内容。

学者们对“赵老送灯台”一语虽有浓厚的兴趣,却始终不知底实。

此谚语难点是赵老果有其人吗?他向何地的何人为什么送灯台?因何未回来?这些都孤悬无着,因而可以认为并无其人其事,而是个谐音示假的趣难说法。“赵”应不是指姓。

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麻嗪笼统赵》:“今人以虚罔不实而斥其妄行者,则曰‘赵’。《尔雅》‘休,无实李。’郭璞云:‘一名赵李。’盖无实者虚也,疑即此赵字。”清顾张思《土风录》卷十四“诓语曰赵”条:“语言不实曰赵。”也以郭璞语为例。闵家骥等《简明吴方言词典》:“赵:动词。编造谎言:讲闲话要实事求是,勿好赵格。《昆山新阳合志》:‘妄语曰赵。’”《汉语大词典》:“赵:虚妄不实;瞎说。”引李诩书及以下例证。明冯梦龙《新灌园传奇.灌园邂逅》:“有时节使腿牵拳,燥个寡皮胃。无腔笛吹介两声,自道有趣。用起村学问,乱嚼蛆赵介两句。”《何典》第三回“赵珠花”,潘慎注:“妄语曰赵。俗语有七珠八赵,即胡说八道。”最后再解释理据说:“按,吴方言中,‘赵’与‘造’谐音。”许宝华、(日)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赵:<动>编造谎言。吴语。上海青浦。浙江象山。清道光十四年《象山县志》:‘今人以虚妄不实斥之曰赵。’江苏太仓、昆山。清乾隆十五年《昆山新阳合志》:‘妄语曰赵。’”

“赵老送灯台”中的“赵”应是指虚妄不实。《汉语大词典》以下两词中的“赵”字也如此。“赵夫子:对善于说趣话、喜欢胡编乱造者的谑称。宋王十朋《陞补上舍谢宰相启》:‘不束高阁,兼取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之长;未得美泉,姑为啖先生、赵夫子、陆文通之凿。’”“赵谈春:方言。胡编乱造;说趣话。明冯梦龙《山歌.鱼船妇打生人相骂》:‘并弗是羹碗里鱼头拨拨转,支花野味赵谈春。’注:‘昔年有赵谈春者,善谑谈。吴语谓没正经曰“赵”,因曰“赵谈春云。’”

笔者还可以再补充两个词例。马致远《青衫泪》第二折《四煞》我虚度三旬,是者婆娘亲女;受用了十年,是这赵妈妈金莲。”但开场时,“老身姓李,是这教坊司裴五之妻……只生下一个女儿,叫做兴奴。”她为什么又变为姓赵了呢?这里大有曲折,应做追究。原来,“赵”也不是指姓,“赵妈妈”即谎妈妈、假妈妈。也就是说她们并不是亲生的母女关系。探明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从人情世故说,鸨母让亲女儿做妓女的也只是少数,鸨母绝大多数是妓女的养母。但是元剧中的鸨母都说某名妓是她的亲女,《青衫泪》此例证明那都是“赵妈妈”而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武侠修真小说相关阅读More+

星空武祖

山上一棵树

阴间那些事儿

奔放的程序员

丑颜倾城:废材二小姐

红音

冷王溺宠妻:倾世御兽狂妃

白素素

混世狂兵

零零猫

剑道之皇

一叶障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