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汉语大词典》的系列性错误,刘瑞明文史述林,刘瑞明,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汉语大词典》(后文简称《大词典》)的成就与水平自然是很高的。但在使用十多年后,却应当发现而指正它的多量的错误,以便修订时参考,已经发表了许多举误指正的文章。它还有系列性的错误而未被指出,本文即对此举例。
辞书在收载有“通假字”的词条时,都说明所通假的本字。同样,在收载有误写字的词条时,也应当有校勘内容,即细致辨别而指明误字,再准确交代本字。元曲、元剧多有记音的误写字,但语言界对元曲、元剧中记音的误写字,未作细致研究。《大词典》在这方面既没有可利用的成果,也没有花工夫研究,自然就有许多错误。元曲、元剧中的“乞”字往往是许多复合词中“吃”“矻”“仡”“屹”“纥”等的误写字。《大词典》对它们的形、音、义,都有错误的解释,而成为几个系列。下文分系列申说。从《大词典》引录的每条词语,都省略出处《大词典》的交代。原例句中的例词,用”代替。
一、“乞”及复合词的音义错误
《大词典》乞卜音:1求讨;祈求;请求。2行乞。3索取。4贫穷。但“贫穷”与词义系统不合。例句《宋书.后妃传.明恭王皇后》:“外舍家寒∽,今共为笑乐,何独不视?”此例中的“乞”,应是“气”的通假。《大词典》:“寒乞:小家子气,不大方,寒酸。”例句相同。有“寒”字,才能以寒酸指贫穷。可证不是“乞”独立的有“贫穷”词义。
“乞2”音qi:1给,给与。2犹被。3始终;一直。4同“气”。
按,“一直”义与词义系统不合。孤例是蒲松龄《聊斋.青娥》:“怅怅良久,悲已而恨,面壁叫号,乞无应者。”并交代说“一本作‘迄’。”可见,例中的“乞”就是“迄”的别写。《汉语大字典》(后文简称《大字典》)没有此义是正确的。
“乞力:方言。劳累。”孤例是明朱权《荆钗记.会讲》:“那大鹏在远方之外飞来,不想飞得羽垂翅折,在半空中停翅而想,说道:‘我有些乞力了,莫不要调下去。’”并交代说“一本作‘吃力’。”可见,例中的“乞”就是“吃”的误写。《大词典》“吃力”条最早例句是宋代。
“乞丢磕搭:形容杂乱的样子。”元剧《燕青博鱼》第二折:“我则见五个馒儿∽稳,更和一个字儿急留骨碌滚,唬的我咬定下唇,掐定指纹。”按,“乞”是“圪”或“纥“的误写。“圪丢磕搭”是铜钱由转动到平倒在地上的象声词。词是“a里ab”式结构的变式。“a里ab”式中第一个与第三个字是相同的,如“糊里糊涂”;少数变式是则有音变关系的近音字,如“稀里糊涂”。“圪”与“磕”音近,而“丢”与“磕”则音相隔太远,不合格式。
“乞抽挖叉:象声词。”元无名氏《昊天塔》第二折:“凭着我这蘸金巨斧,∽砍他鼻凹。”是“a里ab”式的“挖抽挖叉”的误写。“乞抽挖叉”不合格式。由表示声音响亮的“扢叉”不会变成闭口呼而不响亮的“乞”音。
“乞留兀良:同‘乞留乞良’。”元《后庭花》第二折:“不由我滴羞跌屑怕怖,∽口絮。”按,《大词典》:“乞留乞良:形容悲痛,凄凉。”可见“乞留兀良”是“乞留乞良”的误写,也是“a里ab”式,即把“凄凉”别写成“乞良”,而繁化成“a里ab”式。
“气惆:形容眉头紧皱。”孤例是无名氏《蝉宫曲.酒》:“一个烦恼人乞惆似阿难,才吃了两三杯可戏如潘安。”按,在“乞”字开始的词条中怎么能有“气惆”这样的词?“气”是“乞”的误字,是《大词典》的错误。例句中不误。但例句中的“乞惆”则是“圪皱”的误写,意思是皱眉头。可对比元刘庭信《折桂令.忆别》:“仡登的人在心头,没揣的愁来枕上,契抽的恨接眉梢。”其中“契抽”也应是“乞惆”的音误,而实际上正是“圪皱”的字误。参见下文“仡皱”条。
“乞答:象声词。元杨梓《预让吞炭》第四折:‘不想∽的顿开金锁走蛟龙。”’是“圪搭”的误写。顿开金锁声是响亮的。
“乞紧:真的,真个。元本《赵氏孤儿》第二折:‘怎不交我忿气填胸,∽君王在小儿彀中?”’按,是“吃紧”的误写。问号也误,应是句号。词义也不确,应是:要紧的。例句是说:孤儿是将来的君王,但现在处在小人的机彀(指捜查包围)中,让人着急。
“乞嚯:吃喝。”《水浒传》第二十一回:“黑三那厮∽不尽,忘了銮带在这里,老娘且捉了,把来与张三系。”应就是“吃喝”的误写。
二、“吃”及复合词的音义错误
吃 。
按,《集韵》入声迄韵欺讫切,“吃:吃吃,笑貌。”只能是古音如此。但“吃吃:(-qi)形容笑声。”例句除古代的外,还有鲁迅《野草.秋夜》。《大字典》此条注音相同,有茅盾《霜叶红于二月花》例句。尤其证明注音错误。《辞海》“吃吃:笑声。”例句有《聊斋》的。注音是chi而确。
“吃剌剌:象声词。形容车轮滚动的声音。元张可久《迎仙客.湖上》曲:‘碾香尘,慢腾腾骑駿马。’”按,注音错误,因为“吃”是“圪”的误写。参见后文“各剌剌”等条。
“吃搭搭:犹即刻,一下子。形容动作迅速。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一只手把秀才捽住,地拖将柳荫里去。’”按,“吃”是“圪”的误字。可以对比《大词典》:“圪搭:形容动作急骤。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那汉酒中劣性显英豪,圪搭的揪住宝带,没揣的举起钢刀。’”
“吃答:犹即刻,一下子。形容动作迅速。元钟嗣成《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四别.恨别》曲:‘扑速地淹残泪眼,∽地锁定愁眉。’”按,是“疙瘩”的误写,指眉毛皱成疙瘩状。可对比《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得胜令》:“急攘攘因何?圪塔地把双眉锁纳合。”
“吃紧”:1切中要害。宋刘克庄《贺新郎》:“生不逢场间作剧,年似龚生犹夭。∽处,无人曾道。”2仔细,认真。《朱子全书.治道二》:“系人性命处,须∽思量。”3重要;要紧。4(军事或政治形势、金融市场等)紧张。5犹如无奈。元《梧桐雨》第三折:‘∽的军随印转,将令威严,兵权在手,主弱臣强。’6即使,假定。元王修甫《斗鹌鹑》:‘难由绪,没是处。∽有统镘的姨夫,果必是个风流人物,又不敢道间阻。’7犹如实在是,真是。元《误入桃源》第三折:‘则见他一时半刻,使尽了千方百计,∽的理不服人,言不谙典,话不投机。”明冯惟敏《双调新水令.送李阁老南归》:‘几番家上封章早见机,∽的奉温旨难回对。’”
解释成多义词是错误的,应只是“重要的;要紧的;关键的”一义。
三、“矻”及复合词的音义错误
“矻1见‘矻矻’。2象声词。见‘矻磴’‘矻齐’‘矻鹿’。”
按,“矻矻:勤劳不懈。”可见其中的“矻”与这三个象声词中本不是同一个字。三个象声词中的“矻”都应是“纥”字的误写,而不应当如此注音。
“矻磴:形容突然停止时发出的声音。”例句是《金瓶梅》第四六回:“那婆子卜转龟儿,到命宫上∽住了。”此“矻磴”应是“纥磴”的误写,参见下条。
“矻磴磴:马蹄声。”例句是元《倩女离魂》第一折:“我各剌剌坐车儿懒过溪桥,他∽马蹄儿倦上皇州道。”此“矻磴”应是“纥噔”的误写,正与“各剌剌”的车轮声对应。马蹄声现在写作“咯噔”,也可对比读音与用字。也可对比元无名氏《端正好.滚绣球》:“断送行人的是仡登登鞭羸马行色凄然。”
“矻齐:象声词。折断的声音。《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三回:‘正走着,∽的把两条腿折了。”’按,“矻”是“纥”字的误写,单独是象声词,“齐”是一齐的意思。白维国《金瓶梅词典》:“矻齐:象声词。形容断裂声。”即就此例立条。王利器主编《金瓶梅词典》也把“矻齐”、“矻磴”的“矻”字注音为ge。
“矻掩:象声词。刀劈物的声音。”孤例是明无名氏《精忠记.骄虏》:“提起大刀,∽连人带马砍做七八段。”按,“矻”是“纥”字的误写,现在写成“嘻嚓”,可证读音。可对比《误入桃园》第四折:“吉丁当搪碎连环玉,生可擦分开比翼鸟。”
“矻∽:qia。1高耸貌。2见‘矻∽矻’。3见‘矻∽睁睁’。”
“矻∽睁睁:象声词。形容刚强坚决。孤例是明无名氏《鸣凤记.灯前修本》:‘相公!你此心何壮,∽铜肝铁肠。’”按,没有这样的象声词。“矻”是“纥”的字形误写,而“纥”又是“可”的读音误写,语气副词。“睁睁”是“铮铮”的误写。是“你可铮铮铜肝铁肠”的结构而误写。
四、“仡”及复合词的音义错误
最早是《辞源》“仡”字的音义为:许讫切,入,讫韵,晓。喜也。见《广韵》。”所列下面三词都属此音。“仡登:突地。”“仡憎:可爱貌。”“仡戏:可喜。”但是,音qi,与许讫切,与晓母,却都是矛盾而错误的。《大词典》承此错误,作:“qi《广韵》许迄切,入迄,晓迎喜爱。《玉篇.心部》:‘仡,喜也。’见‘仡登’。见‘仡皱’。”
按,根据“许迄切”,就应当是读xi。《集韵》平声脂韵作“馨夷切”。入声迄韵也作“许迄切”,但与“饩、肸”同音。词义都是:喜。可证音qi是错误的。
《广雅》最早说“仡、歆:喜也。”但《广雅疏证》:“仡歆者,《说文》:歆,喜也。《释训》篇云:忥忥、歆歆,喜也。忥歆与仡同。”但都没有例句。《玉篇》、《广韵》、《集韵》、《经籍篡诂》、《康熙字典》、《辞源》、《大字典》、台湾《中文大辞典》等都同戴“仡,喜也”,也都没有例句。既没有单用的例句,也没有复合词的例句。则“喜也”的词义是有疑问的。王力先生《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字书中虽然说某词有某种意义,但是在古人的著作中无从证实。例如《说文》:‘殿,击声也。’又如《广雅.释言》:‘乡,救也。’根据语言的社会性原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宁愿不相信字书。”而《王力古汉语字典》:“仡:喜也。见《广雅》。”仍然是没有例证。
《大词典》“喜也”义所引孤例是是王伯成《贬夜郎》第三折《鲍老儿》:“若是仡搂定舌尖上度与吃,更压著王母蟠桃会,更做果木丛中占了第一。”宁希元《元刊杂剧三十种新校》即录作“仡搭搂定”,解释说:原本脱“搭”字,今补。但搂抱没有响亮的“忔搭”之声。“忔搂”当是“搂抱”的误倒而字误。
而“忔登”“仡戏”“仡憎”,实际上应是“咯噔”“可喜”“可憎”的别写。后文对此再详说。
《大字典》“仡中:1喜也。2象声词。《董西厢》卷六:‘∽∽地鸡叫。’《三夺槊》第一折:‘∽扑扑地把不住心头跳。’贯云石《中吕粉蝶儿.西湖游赏》:‘茸茸的芳草坡,∽蹬蹬马蹄踏破。”’从这些例句更可见读音必应是ge。可对比《大词典》:“咯哒:1象声词。鸡叫声。2形容反复诵读。”“咯当:象声词。形容走动声。咯噔:形容物体撞击或脚踏地等声。咯嚓:象声词。”“咯吼:象声词,形容笑声。咯腾:心脏猛跳声。形容吃惊。”“咯咯:象声词。1呃逆或咳痰等声。2形容笑声。3禽鸟鸣声。”“咯哩:象声词。圪登登:象声词。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骑着痩马儿,∽的又上了长安道。’”“圪皱:方言。皱纹。”
《大词典》把以下“仡登”等词中都注音是中,同样错误。元曲从“乞”的字有多种情况的误写,而应写的本字读音则一律是ge。“仡”字因为是误字,所以后来再也不见这个字。详见下面各条。
“仡登:突地。”元王元和《小桃红.题情》套曲:“他道我风流性如竹摇,∽的在咱心上,默地栓牢。”元刘庭信《折桂令.忆别》:、的在人心头,没揣的愁来枕上,契抽的恨接眉梢。’”按,注音及词义均误。“仡”的音绝对只能是ge,而不会是qi。因为没有读音为qideng而词义是“突地”的词。两例中都是“搁登”的记音误写:“忧愁搁在心上”与“忧愁登在心上”复说。南朝梁陈倕《感知己赋赠任防》:“学穷书府,文究辞林,既耳闻而存口,又目见而登心。”在许多情况下都可以说“突然地”,但“仡登”只有指愁结心头的例句,可见词义并不是“突地”。
“仡楂:象声词。《金瓶梅词话》第八十七回写武松杀嫂:‘话犹未了,武松把刀子∽的插在桌子上。’”但绝对没有指响亮声音的象声词而读音是qizha的。读音只能是ha。白维国《金瓶梅词典》:“仡楂ha:象声词。形容断裂声。”即就此例立条。而《水浒传》第二十六回本来是写:“话犹未了,武松把刀子胳查子插在桌子上。……胳查一刀,便割下那妇人头来。”尤其可以对比注音错误。元剧《介子推》第三折《上小楼》:“我则见扯剑出匣,他便揪住头发。吃察刀过处头落地,苦痛天那!”其中“吃察”是“圪察”的误字,也可对比。
“仡皱:犹紧皱。元关汉卿《陈母救子》第二折:‘则被这气堵住咽喉,眉头儿∽,身躯儿倒扭。’《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回:‘那李瓶儿把眉头∽着,也没等唱完了,回房中去了。’”按,“仡”是“疙瘩”的省说而字误。元曲或作“疙皱”,如《董西厢》卷六:“夫人白甚闲疙皱,休疙皱,常言道:女大不中留。”可以比较《大词典》“圪皱:皱纹。”毛滂《青玉案》:“眉儿吃皱,为谁无语阁住阳关泪?”其中“吃”也是“纥”的误写。
“仡戏:可爱;美满。”按,例略。“仡”是“圪”的形误,却是“可喜”字的音误。可以对比《大词典》:“可喜”:1令人高兴;2可爱;3喜爱。“可戏:可喜;可爱。”
“仡憎:可爱;怜爱。”按,例略。“仡”字误同上条。是“可憎”的别写。
五、“屹”字及复合词音义的错误
“屹∽亦。1见“屹”。2见“屹∽搭搭”。3见“屹∽剌剌”。”按,“屹”只有“屹立”的音义,而不是多音多义字。在这三个词中都是误写字,本应校勘,辞书必不应给有曲折的“屹”字轻易立一个新的读音。
“屹∽剌剌:象声词。”元白朴《梧桐雨》第二折散开紫檀。”按,是“圪”或“纥”的误字。
“屹∽搭搭:形容扭做一团。”《董西厢》卷二:“欲待揪捽没头发,扯住那半扇云衲,∽地直驱来马直下。”按,是扯住衣服把那人拉着快走,并不是把那个人扭做一团。词实际是“咯搭搭”的误写,象声词,指脚步有力。参见后文“各剌剌”条。
“屹∽蜷:小山丘。”翟强《鞋不见了》:“领导了一个小组到王家∽去开荒。”按,实际是“疙瘩”的误造异体字。
“屹∽蹬蹬:象声词。马蹄着地声。元剧《虎头牌》第二折:‘你那匹马∽的践路途。”’实际应是“圪登登”的误写。
“屹∽嶝嶝:峻峭耸立貌。《西游记》第二十回:‘山前面,有骨都都白云,屹嶝嶝怪石。’”按,仅此孤例,平实想来,应是“各等等”的意思:各等各样,故意用“飞白”的修辞写成了与“骨都都”对偶的形式。
六、“纥”及复合词的音义错误
“纥地:笑声。”孤例是《谇范叔》第一折《混江龙》:“猛回头则落的纥地微微笑。”而“纥”字音he。但此音所系的意义是:下等丝;人名;民族名。可见注音错误,此“纥”应校成“吃”字之误。吃地,即吃吃地,例句是说富贵了的人对贫穷的朋友讽剌性的轻微的笑声。
七、其他。
“合剌剌:象声词。木石撞击声。元无名氏《朱砂担》第一折:‘∽辘轳响,可正和着各琅琅捣碓声。’”对“合”字注音是gg。但《大词典》:“合 :量词。一升的十分之一。”然而,不是量词的“合”就绝对不能读gg。可见注音实际是错误的,应当从校勘指出“合”是“各”之形误。参见下条。
“各剌剌:象声词。形容滚动、碰击声。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俺则见香车载楚娃,∽雕轮碾落花。’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一壁厢有∽象板敲,听波韵悠悠佳人唱。’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三折:‘你听那房上的瓦,∽,∽;墙上的土,速碌碌,速碌碌。’”此条充分可证上条的“合剌剌”是“各剌剌”之误。
可对比“哈剌剌”词(《大词典》无“哈剌剌”条),“哈”是“各”之误。《词林摘艳》卷七宫大用《集贤宾.二十年死生交同志友》:“我与你∽直拽到坟头。”是车轮滚动声。而《范张鸡黍》第三折:“我与你仡剌剌直拽到坟头。”可证“哈”是“各”之误。此“仡剌剌”也证明“忔”读音应是ge。
词语是有本身系列性的,而《大词典》由许多人按音序分工撰写词条,同一系列的词语由不同的人编写词条,就容易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注意不到系列性,于是出现各种错误。鉴于这种情况,大型辞书应当把有庞大系列的词语分给专人编写;在统稿审定时,也可以按大系列的词语来检验抽查。
《汉语大词典》以“鸳”与“鵷”字起始的众多词条的释义,因不明谐音与通假,有共同性即系列性的失误,以下逐词辨析。先引词条、释义及例句,但与词义理据无关的例句不引。例句中的例词用”号代替。多项释义的,一般只引与辨析相关的义项。另行是笔者的辨析。
【鸳鸯】1鸟名。2指饰物上的鸳鸯图案。3比喻夫妻。4比喻成双配对的事物。5比喻贤者。汉王逸《九思.怨上》兮噰噰,狐狸兮徵徵。”《文选.曹植<赠王粲>》:“树木发青华,清池激长流。中有孤∽,哀鸣求匹俦。”李善注:“∽,喻粲也。”6比喻艳妓。清王韬《凇隐漫录.三十六鸳鸯谱下》:“露草忘尘事,风花畅艳怀。∽三十六,死便逐情埋。”
但56在词义系统中不伦不类,此两个义项不能成立。对王逸例显然是把鸳鸯与狐狸看成贤与奸的对比,但这是错误的。因鸳鸯不能比喻贤,狐狸也不能比喻奸。原文紧接的是:“哀吾兮介特,独处兮罔依。”而原注:“噰噰,和鸣貌;徵徵,相随貌。”《汉语大词典》“徵徵:相随貌。”仍然是此例。可见,例中“鸳鸯”仍然是比喻成双配对。曹植例固然是比喻王粲,但具体来说,却是比喻王粲的孤独,而不是比喻他是贤者。
所谓比喻艳妓的那个孤例,应是说她们如鸳鸯般“逐情”,而不是比喻艳丽。虽是写三十六位妓女,但“鸳鸯”词本身中没有指妓女的一层。雌鸳鸯并不美丽,怎么能比喻艳妓呢?况且,诗后解释说:“所列三十六人,或以色选,或以德升,或以艺进,皆就闻见,达之篇章。”以色选的艳妓仅是一部分,怎么能说三十六人都是以色选的艳妓呢?
【鸳鸯客】指共桌宴饮的两人。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我那丈母与他一张独桌儿,你们都是∽客,把那桌子与我一字儿排开着。”
然而,两人同坐在一张桌子旁的情况非常普遍。可以同是男性或女性;也可以是父女、母子、兄妹、姐弟,能说这两人是鸳鸯吗?“我那丈母与他一张独桌儿”实际是“我那丈母,与他一张独桌儿”的停顿。“与”是“给”是意思。“他”就是指丈母。例句实际说的是:宴席时,长辈的丈母是独桌儿,其他人都在一字儿排开的几张桌子旁紧挨着坐。此“鸳鸯”只能是“远样”的谐音:关系疏远(与丈母对比)。例句并没有两人一张桌子的交代。解释者把“与”误解成为连词了,把“他”误解成为指另一个人了。错误得很可笑。
【鸳鸯菊】2乌头的俗称。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三:“草乌头,……人多移植园圃,号∽,盖取其音近似耳。”
按,“取其音近似”分明是解释名字的,但与“草乌头”的读音没有任何瓜葛,只能是指由“园养举”谐音。“举”本指对幼儿的养育,词中借指培育花苗。
【鸳鸯战袄】明代的一种战袄。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二:“太祖尝命制军士战衣,表里异色,令各变更服之以新军号,谓之∽。”
按,名字要表示衣服特点是表里异色,也是“远样”谐音。可比较《汉语大词典》:“错到底:宋时妇女鞋名。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宣和末,妇女鞋底尖以二色合成,名“错到底”。 ’”错,即色样相远。又如《醒世恒言》第十五卷:“如何叫鸳鸯绦?原来这绦半条是鹦哥绿,半条是猫儿黄,两样颜色合成,所以谓之鸳鸯绦。”
【鸳鸯饼】古代形似鸳鸯的焚香饼。一饼之火可以终日不灭。清纳兰性德《生查子》词:“散帙坐凝尘,香字鸳鸯饼。”
焚香饼就是饼形的香,与情爱无关,没有特意制成鸳鸯形的必要,也没有直接的文献证据。《汉语大词典》:“香饼:焚香用的炭饼;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香饼,石炭也,用以焚香,一饼之火,可终日不灭。’亦指用香料制成的小饼,可以佩带,也可以焚烧。《红楼梦》第五一回:‘上一槁都是些笔墨、扇子、香饼、各色荷包、汗巾等类的东西。’参阅宋洪刍《香谱.造香饼子法》。”没有说是形似鸳鸯。“香字鸳鸯饼”的内部结构实际是:香字鸳鸯.饼。不是说焚的香是形似鸳鸯的饼,而是说:所焚香饼的烟,曲折如篆字,袅袅远扬。即“鸳鸯”只能是“远扬”的谐音。
笔者把这四个词中的“鸳鸯”都解释成不是字面意思,而是不同的谐音,这里再对比一些词语。请看几种方言词典对“鸳鸯”的解释:
《苏州方言词典》:“成双的东西不完全一致叫∽,形容词:哀(这)双鞋子∽葛,一只大,一只小。”《丹阳方言词典》:“不是同一式样的(多指成对的东西):鞋子∽过,弗好穿。”《武汉方言词典》:“旧称本应配套而不配套的东西。∽鞋子(不成对的两只鞋)、∽票子(两半截拼凑的钞票)。”《广州方言词典》:“不成对儿,不对称;一样一个。”《香港粵语词典》:“异质不成对的,尤指鞋袜。特指咖啡加奶茶作成的饮料。”按,都是“远样”的谐音:样子差得太远。指鞋袜时,就都是左脚或右脚的,或号码不一样而错配起来的。以下一些词语中的“鸳鸯”也是如此谐音。
《广州方言词典》:“鸳鸯门:不对称的两扇门。”
《南宁平话词典》:“鸳鸯扣:扣肉的一种。把五花肉煮烂油炸后切成片夹上芋头片蒸烂的菜肴。”按,是从不值钱的芋头与值钱的肉,风马牛不相及来说的。
《苏州方言词典》:“鸳鸯水:河水、井水各半,七夕乞巧所用||另一说是天落水(雨水)、河水各半。”
《柳州方言词典》:“鸳鸯鲤:菜肴名。一条完整的鲤鱼烧出两样口味,一面煎熟,一面清蒸。”
【鸳鸿】鵷雏与鸿雁。1比喻贤人。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不易狎,龙虎未宜驯。”仇兆鳌注:“鸳小鸿大,两物不伦,当作鵷鸿。《庄子》‘鵷鸿发于南海,飞于北海。’此与鸿飞冥冥,举翅摩天者正相类。”鸳,一本作“鵷”。2比喻同僚。
按,仇兆鳌明确指出“鸳”字不是词的本字,本字应是“鵷”。据此解释成“鵷雏与鸿雁”。
鵷的凤;鸿是高飞的鸟,所以能比喻贤人。参见后文“鵷鸿”条。所以必应当交代:“鸳”是“鵷”的通假。以下许多词条中的“鸳”字,都是如此通假而没有指出,或有其他失误。
【鸳雏】传说中的凤属之鸟。常用以比喻高贤之人。《文选.郭璞<江赋>》:“∽弄翮乎山东。”李善注:“《山海经》曰:‘南禺之山有鵷雏。’郭璞曰:‘鵷雏,凤属也。”’
按,据李善注,也是“鸳”与“鵷”同音通假。否则,“鸳”与“凤”岂不是矛盾了?
【鸳鹭】1鸳鸯和鹭鸶。2鵷鹭。比喻朝臣。参见“鸳鹭行”。
按,2中与鸳鸯没有关系。同样的通假。
【鸳鹭行】比喻朝官的行列。鵷和鹭止有班,立有序,故称。亦省作“鸳行
按,有班有序的只是鹭。《汉语大词典》“鹭”引《本草纲目》“鹭,……群飞有序。”而“鹭行:指朝官的班次。”可见也是“鸳、鵷”的通假。鵷,比喻贤臣;鹭,比喻行列。《汉语大词典》鵷行:指朝官的行列”可证。
【鸳鹭班】“犹言鸳鹭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