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一般民俗编守宫砂验处女趣说解密,刘瑞明文史述林,刘瑞明,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最快更新刘瑞明文史述林最新章节!
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中有不少奇特而神秘莫测的内容,古今学者只传述它的神异,不探究它的真实虚假。“守宫砂”验处女贞节之说就是著名一例。
《词源》守宫:虫名。蜥蜴的一种。……因它经常守伏在屋壁宫墙,捕食虫蛾,故名守宫。……晋张华《博物志》二:‘蜥蜴……以器养之以朱砂,体尽赤,所食满七斤,治捣万杵。点女人肢体,终本不灭,有房室事则灭,故号守宫。’”
《汉语大词典》守宫:旧说将饲以朱砂的壁虎捣烂,点于女子肢体以防不贞,谓之‘守宫’。”又,“守宫砂:以朱砂饲壁虎捣烂而成者,旧谓涂于妇女臂上可验持贞操。”
《汉书.东方朔传》叙汉武帝让东方朔射覆,射守宫而中。唐颜师古于守宫注引点臂事而言:“言可以防闲淫逸,故谓之守宫也。今俗呼为辟宫,辟亦御扞之义耳。”所以从唐代起才有文学作品中的这种例证。
李贺《宫娃歌》:“蜡光高悬照纱空,花房夜捣红守宫。”杜牧《宫词二首》:“深宫锁闭犹疑惑,更取丹沙试辟宫。”李商隐《河阳诗》:“巴西夜市红守宫,后房点臂斑斑红。”唐代的宫女特意在夜静更深之时,捣守宫成汁点臂,以向人证明处女贞节。这应是实写。而元许有壬《题明妃图》:“臂香骨沁守宫虐,金锁重门怨银钥。”元于伯渊《点绛唇套.后庭花》:“绣床铺绿剪绒,花房深红守宫,豆蔻蕊梢头嫩,绛纱香臂上封。恨匆匆,寻些儿闲空。美甘甘两意通,喜孜孜一笑中。”明王绫《春芜记.感叹》:“伤心纵是惊啼鸣,系臂还应护守宫。”所言一般妇女点守宫砂,便是作家猎奇,从古代方术文献取材,又仿唐诗写宫女而编造情节,不是民间实有的习俗。
小说中对守宫砂最为铺陈乐道的是《石点头》和《儿女英雄传》。
《石点头》第18回,叙左仪贞成婚次日,“玉人洗手金盆内,见守宫一点尚莹莹,便把罗巾拭过浑无见,暗暗心惊自忖心:谁知这等多灵验,今日方知假共真。”又叙父母的检验:“维明又问夫人道:昔日朝中验假真,曾付守宫砂一点,不知可在腕中存?此事耳闻谁目击?夫人一笑说缘因:我却并未留心看,久已忘怀这事情。相公想起方思着,少时待彼到来临,试看此事真和假。三人言笑半时辰,来了仪贞大小姐,安候双亲二大人。夫人唤过亲生女,携他玉腕验虚真,勒将彩袖来观看,守宫不见影和形。不禁笑问孩儿道:因甚宫砂不见形?小姐一听如此语,两朵桃花双颊生,回头微顾生身父,低言正色答娘亲:母亲何故来如此?爹爹在坐问其情,这般取笑真奇异,言罢之时就转身。不向双亲来告退,佳人烦恼上楼门。”
《儿女英雄传》第25回,何玉凤拒绝议婚而言:“我一到青云山便禀明母亲,焚香告天,对天设誓,永不适人。请我母亲在我这右臂上点了一点‘守宫砂’,好容我单人独骑,夜去明来,趁几文没主儿的银钱供给母亲的薪水。……姑娘一壁厢说着,一壁厢便把袖子高高捋起请大家验明。果见他那右胳膊上点着指头大旋圆心正的一点鲜红朱砂印记,深深透入皮肉腠里,凭怎么擦抹盥洗也不退一些颜色。”
同书第28回叙何玉凤成婚次日的事:“太太又给他换上那双镯子,便拉着他细瞧了瞧手,搭讪着又看了看他胳膊上那点‘守宫砂’,一可煞作怪!连些影子也没了!”
如果守宫砂真的这么灵验,那必定会有什么科学道理。小说家偏偏避言它,充分说明他们对此一无所知。甚至大型语文辞书也避言,又说明时至今日,科技界对此也无研究。
这是一个神奇的谜。在整理、研究古代文化中,如能对此揭底破秘,也是有益的学术研究。为此,需要把古籍记述宫砂的来龙去脉做一番考察。主要的资料按时代顺序抄录如下。
(一)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养生方》:“取守宫置新瓮中,而置丹瓮中,令守宫食之。须死,即治。轧画女子臂若身。即与男子戏,即不明。”
(二)《太平御览》卷31引《淮南万毕术》:“取七月七日守宫,阴干之,治合,以井华水和,涂女人身,有文章,即以丹涂之。不去者,不淫;去者,有奸。”
(三)同书卷736引《淮南万毕术》:“取守宫虫,饵以丹砂,阴干,涂妇人身,男合即灭。”
(四)同书卷946引《淮南万毕术》:“守宫饰女臂,有文章。取守宫新合阴阳者,牝牡各一,藏之瓮中,阴干百日。以饰女臂,则生文章。与男子合阴阳,辄灭去。”
(五)同书同卷又引同书:“守宫涂齐(按,“脐”的通假字,下同),妇人无子。取守宫一枚,置瓮中,及蛇衣以新布密裹之,悬于阴处百日,治守宫、蛇衣分等,以唾和之,涂妇人齐,磨令温,即无子矣。”其中说把蛇脱的皮用新布裹住。再把阴干后的两种东西分别研细,用等量配合后用唾液调和。涂在已孕妇人脐部,手研磨脐部使发热,药力渗入,可使胎孕消失。
(六)晋张华《博物志》卷四《戏术》:“蜥蜴或名蠣蜒,以器养之,食以朱砂,体尽赤。所食满七斤,治捣万杵,点女人支体,终身不灭。唯房室事则灭,故号守宫。传云:东方朔汉武帝试之有验。”
(七)《太平广记》卷473《蠣蜒》(出《感应经》):“《博物志》:蠣蜒以器养之,食以朱砂,体尽赤。称满七斤,治捣万杵,以点女子肢体,终不灭。”
(八)《本草纲目.鳞部.守宫》:“〔弘景曰〕蠣蜒喜缘篱壁间。以朱饲之,满三斤,杀,干末以涂女人身,有交接事便脱。不尔如赤志,故名守宫。”
(九)《古今合璧事类前集》卷16引某书:“汉武帝时,以端午日取蜥蜴置之器,饲以丹砂,至明年端午捣之。以涂宫人臂,有犯则消没,不尔则如赤痣,故得守宫之名。”
各种说法大同小异,马王堆帛书是其源,该汉墓出土有题“汉文帝十二年”的木牍,守宫的这种说法,时代自然比此要早得多。但《淮南万毕术》所叙更祥,后世传承由此,或更详,或略有歧异,却启示我们可以探讨它的原委。
帛书《养生方》中纳入此内容,是在广义上作为医疗检验奇方的。如此,所用药物及配料的数量、炮制方法或过程、施用方法等项,应相对具有规定性。但是,各种记载在诸项恰好反映了明显的随意性,这是首先应当注意的。
主要药料是蜥蜴,六种资料都无规格要求,资料(三)独言须是刚交配过的一对。喂朱砂的数量,前四种资料都不言,晋代的资料(五)言“满七斤”,资料(六)言,喂得“称满七斤”,即体重达七斤,资料(七)言喂满三斤。资料(一)本言“须死”,即喂得等它自然死亡,资料(八)言,从当年端午喂到下年端午。即喂满一年。这些情况都说明,实际上不是当作医药检验性质看待,而是当作巫术、奇谈。《淮南万毕术》本身就是一部杂乱巫术的汇辑,所以后人引述时可以再作随意的变动。
《本草纲目》引唐代苏恭《唐本草》:“饲朱点妇人,谬说也。”即认为毫无道理,必不能验证是否处女。李时珍自己的看法是:“点臂之说,《淮南万毕术》、张华《博物志》、彭乘《墨客挥犀》,皆有其法,大抵不真。恐别有术,今不传矣。”也不相信它的真实性,但又怀疑另有可靠的方法,但失传了。
古代学者认为它是“谬说”、“不真”,只是一种直感,但未作论证。说谎作假是容易的,揭破谎言有时是很困难的。俗语“跳到黄河也洗不清”就是这种情况。现在我们有充分理由证明它是一种虚假的趣说。编造此说的人当初的目的,本只是卖弄自己善于运用多种特殊的语文手段,又熟悉古代民俗中神秘化的多种因子,把它们来了个大杂汇。
现在我们对此奇术的各种用料逐一作分析,来揭示它们被“使用”的真正原因。
首先说守宫。它的形状如传说的龙,方言有山龙子、泉龙、石龙子等名,民俗或用于求雨。而古代文学把男女交合说成“**”,这是把它与交合**勉强联系起来的第一个原因。
有的蜥蜴皮肤下有多种色素,会因阳光的强弱等环境因素而有多种变色,故又有“变色龙”之名,又有“十二时虫”、“五色守宫”之名。《本草纲目.守宫》附录:“〔时珍曰〕十二时虫,一名避役,出容州、交州诸处,生人家篱壁、树木间,守宫之类也。……《岭南异物志》言:“其首随十二时变色,见者主有喜庆。《博物志》言:在阳多湘绿,日中变异,或青或绿,或丹或黄,或红或赤。……窃按陶弘景言:石龙五色者为蜥蜴。陆佃言:蜥蜴能十二时变易,故得易名。若然,则此虫变蜥蜴矣,而生篱壁间,盖五色守宫尔。”
守宫因阳光而变色。把“阳”附会为男性而言交合。“日中变异”,把“曰中”谐音附会为“食中”。变色龙,也可作“龙变色”,把“龙”谐音成“拢”,由“合拢”而指交合,也可成为红志因交合而消去的说法,这是第二种附会原因。
还有第三个附会原因,便是“守宫”的称名。“宫”字最早与“室”同义,就是从上古穴地而居,上有覆盖而言,宫殿义是后起的。这种小动物生活在房屋四周墙下,所以叫守宫。但把房屋的“宫”,有意别解为女阴子宫的宫。能守此宫不容男阴入内,即无**,所涂的变色龙的汁液不与“阳”结合而不变色。有**,即守宫遇阳而变色,指退色。《太平御览》卷946引《梦书》:“守宫为寡妇着垣墙也。梦见守宫,忧寡妇人也。”寡妇坚守贞节,不与他人苟合**,所以把守宫与寡妇联系起来,正是以“宫”隐言女阴。
这便是守宫砂可验处女贞节的“奥秘”所在,可见纯是借助语言手段而作的牵强附会,并无一点一滴的科学道理。
从谐音等附会事理来说,仅把守宫一种动物捣烂,以汁涂臂,即可验证是否有**。但壁虎的肉汁没有鲜明的颜色,无从比较退色与否。于是资料(二)言:“和涂女身,有文章,即以丹涂之。”仅壁虎汁不会涂出文章即花纹或斑点,所以再用“丹”即朱砂涂之,实际是朱砂形成红点。所以资料(二)(三)(四)均不言喂朱砂。
但是,朱砂的斑点是容易经摩擦或洗涤而消失。于是晋代的资料(五)便修改成用朱砂喂养壁虎,使**成赤色,即肉汁也是赤色而涂成红斑。但是,朱砂的化学成分是硫化隶,不可食。比重大,易伤命;汞化合物也有毒。壁虎不会吃它,何况还要吃到七斤。把“以丹涂之”改成“饲以朱砂”,虽弥补了壁虎汁不能成纹斑的矛盾,却产生了新的矛盾,正是捉襟见肘,顾前而不顾后。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资料(一)的说法:“取守宫置新瓮中,而置丹瓮中,令守宫食之。须死,即治。”虽令守宫食朱砂,但它以蚊蝇蜘蛛等为食,必不食丹而饿死。原来这里有意使用了障眼法。不食丹,却在丹中爬动,体肤会沾粘丹粉,仅借此微量而言所捣此虫的肉汁涂臂可成红砂志,博学的张华却顺此意而极力夸大为喂足七斤,使人相信必成朱砂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