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落皇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百八十章 岸防炮(下),毒清,没落皇朝,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笔趣阁 最快更新毒清 !

“这么说的话也对,只是朝廷那边要费思量了!”

在珠江口建造妈祖庙和龙王庙,谁也说不出什么来,但在别的地方修建炮台,要瞒恐怕也瞒不住啊!

“将这次英吉利弄出来的事情捅上去,相信总督府那边也能得到一些英吉利战舰聚集外海的消息,拿着这个做文章,您再号召一下两广的大户们,来个捐资修炮台不就成了?

这事儿朝廷肯定会点头,但靠朝廷,这炮台九成九修不起来,咱们做事儿,让两广的官员享福,反正拖着就是了,没几个人会去巡视的,有了朝廷这个幌子,就是以后英吉利挑衅,咱们也有说法。

这事儿慢慢走着看,若是形势好,您在请旨组炮兵,到时候用咱们自己人就是了,建炮台的这段时间,正好拉拢一批官员,为新组的炮兵打底子。”

大清的官场,什么事儿也瞒不住,什么事儿也瞒得住,只要心思用到了,别说是几个炮台,皇帝都能死的不明不白。

广州虽说是个朝廷瞩目的地方,但老泰山是广东巡抚,许多事情由他出面,也不是很难。

“嗯!这法子使得,前几天部堂大人还让我瞒着此事呢!有了这个说法,想来两广的官场,也会团结一心的。”

利用官场做自己的事情,潘仕成也没有爱婿这么老道,拉拢腐蚀欺上瞒下,算是被爱婿给用神了。

“之前建造炮台,是谁勘察的地形?这两天我再看看。”

封锁伶仃洋,对现在的杨猛来说,也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儿,伶仃洋里虽说海岛无数,但要将伶仃洋变得固若金汤,单单指着海岛上的炮台还不足够。

“船厂的几个,还有就是杨福良和帕特里克父子,这次正好他们也回来了。你去的时候,记得提点提点潘桂。”

公事儿参杂着私事儿,这就是家族企业的麻烦之处,即使是杨猛也很难分得清公私。杨家要变成一国,要走的路子还很长。

“知道了,我这就过去瞧瞧。”

交代完了事情,杨猛也没多呆,这一个多月,就窝在荔香园了,出去转转也不错,带了一队睚眦,丁泰辰和魏芷晴一个没带,杨猛就悄悄的离开了荔香园。

因为云烟的关系。广州现在可是大清最大的商埠,广州城外要比城里热闹的多,码头附近更是热闹,一座城外城,也在围绕着码头建起。

这些房舍街道。都是潘氏的私产,十五家商盟就是供货商,虽说只是随便转转,但杨猛也发现了问题,出货的要比进货的多,这事儿想想也是,有了杨潘两家坐镇广州。留给其他小商户空间就不多了,与其在广州干耗,不如到其他几个商埠淘金。

潘氏在广州的码头,不是最大的,但绝对是最繁忙的,走了几个有税收衙门的码头之后。杨猛带着人慢慢走进了潘氏在广州的私人码头。

从外到里,不过区区数里路,但海防营的哨卡却多达十几个,数千海防营的士卒,就分布在这十几个哨卡之中。

“还不错!”

睚眦的人打了招呼。杨猛一行人也是一路通畅,潘氏的这个码头,就在入海口边上,装卸货物倒是很省心。

“老三,你怎么来了?”

“呦……桂哥,听你家老爷子说,你弄了几个洋妞,拉出来瞧瞧呗?”

“唉……别提这事儿了,到家了,老爷子不让进家门,这事儿老三你得给疏通疏通。”

“成了!别在这站着了,我找帕特里克父子有事儿。”

出了几趟海,潘桂的身子骨明显壮实了不少,走几次意思意思就成了,潘桂的路子,还在广州城。

“领主大人!”

数年不见,丹尼尔越发的沉稳了,而老帕特里克的眉头也不再紧皱了。

“帕特里克,这些年过得如何?”

“很好!很自在!”

难得,帕特里克也学会了汉语,而且说的很溜,看来海上的时间就是充裕啊!

“叙旧过两天再说吧!封锁伶仃洋,你有什么方案?”

东南半岛开战,难保英吉利不会狗急跳墙,广州这个地方,要是没有船厂的话,就没有防守的必要了,可有了船厂,广州绝对不能丢。

仅仅一个珠江口根本不足以维系海军的发展,内外伶仃洋,只要要锁住内伶仃洋,这就是杨猛的底限。

“外伶仃洋无法封锁,占据港岛的英吉利,加上他强大的海军,咱们即使有三十艘以上的新式战船,也不可能完成封锁外伶仃洋的任务。

这几年训练的海军,当海盗还成,与英吉利的海军作战,成功率极为渺茫。

顺风、巨舰、优势位置、两倍数量的战船,咱们或许还能战胜英吉利的亚洲舰队,除此之外没有一丝胜算。

封锁内伶仃洋,有百分之三十的可能,在淇澳岛和内伶仃岛,布置六十八磅以上的榴弹炮,二十艘以上的战舰,我们才有百分之三十的成功率,如果英吉利的亚洲舰队全部开来,或许这个成功率会更低。”

有什么说什么,杨猛封锁伶仃洋的想法在帕特里克看来,有些异想天开了,虽说不是很精通海战,但经历过战争的帕特里克,依照自己经验,得出了大体的估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游戏竞技小说相关阅读More+

唐朝大宗师

暖阳倾城

三国之生化狂人

堂燕归来

宫先生,你家六宝抄家了

村姑青衣

大秦:夺笋呐,祖龙偷听我心声!

毛神大大

清末洋流

王小郎

刀笔吏

沐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