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谁与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八十章 人啊,最怕一点利用价值没有,朕就是亡国之君,吾谁与归,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宾言和王卺在细细商量着造船事宜他们找到了不少舟师、工匠坐下来一起商量。

正如于谦所言朝廷一声令下并不难找到船工。

给朝廷效力那是士子才有待遇。

而且陛下给的实在是太多了!

一下子将整个江南造船业的劳动报酬拉到了一个民间造船厂根本无法接受的地步。

一年折合近三十枚银币的劳动报酬还有相应的房舍、时蔬、肉、米等物。

一个七品的县令是85石米哪怕是京师最新的定俸实发年俸也才五十银币。

一个秀才一个月才给七斗米!

而且还有定级是朝廷认可的的匠爵。

一共四阶十六级以学徒、工匠、住坐工匠、大工匠四阶划分了十六个等级按照工匠的能力进行考核区分。

如果能做到大工匠可以直接上奏疏至工部送入文渊阁。

这是朝中官员才能有的待遇!

有重大发明的时候还会有头功牌、奇功牌的恩赏。

一时间整个江南地面闻风而动。

于谦说大明不缺为朝廷效命的人只要朝廷肯要。

朱祁钰表示越是忠贞之臣民越是不可辜负要给实实在在的社会地位、劳动报酬、相应福利待遇。

双管齐下之下怎么能不让人心动呢?

李宾言很快就找到了三名大工匠开始了松江造船厂的具体工作。

首先就是木头。

最好的造船的木头不是橡木而是一种来自于缅甸宣慰司瓦城的柚木料有竖截面有水渍纹上佳。

放在日光下暴晒会呈现一种油光的金黄色。

这种柚木长十二丈左右更加坚硬比橡木腐蚀的速度更慢而且柚木比橡木的油性更大更加耐水。

最主要的是:柚木能防止蛀船虫。

在大海上最大的威胁自然是无处不在的风浪第二大威胁就是蛀船虫这是一种随处可见的蛀船虫广泛分布在海洋之中。

它们会寄生在船舶的仓底即便是橡木也不能幸免别他们啃噬最终导致船舱穿孔而且这些蛀船虫非常难以清理最终只能换板。

柚木却很硬可以有效的抵御蛀船虫的侵蚀。

柚木也有缺点比如木刺会变多船工在行船的时候要再小心不过。

此刻的大明朝并不控制交趾所以根本搞不到上好的柚木上好的柚木需要五十年的时间才能用于制造船舶。

而且根据大工匠们的描述有一种秘诀可以让船舶用五十年不腐朽而不用这个秘诀三到五年就得大修。

那就是刷桐油。

桐树广泛分布在南方诸多省份乃是防腐利器同样可以制作油墨。

其中产量比较大的有云贵川黔。

这还是木料这一件事儿。

李宾言陷入了忙碌之中造船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单单一个船板就有这么多的学问和门道。

松江市舶司的造船厂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

留在南方的另外一位巡抚李贤此时正是愁云满面。

他在收到朝廷圣旨之前刚刚把将近三百人的弹劾名单送往了京师。

都是些贪官污吏几乎过半的贪官污吏达到了斩首的地步。

有一个县令三年居然贪了整整十万两金花银!

旧南衙十四府贪腐积弊之深触目惊心。

李贤在奏疏里愤怒至极请求陛下开解刳院以儆效尤。

但是按照李贤的预计仅仅贪腐问题应当不会送到解刳院因为“贡献”还不足以进解刳院。

解刳院也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

但是这其中有两人是通倭大罪是完全够进解刳院了。

这两人在舟山海战中是和倭寇勾结在一起提供大明水师调动的情报。

在查贪腐的时候一并查出来的。

左鼎口练纲手果然名不虚传几个月的时间把这些人里里外外查的明明白白。

本来只有两百人的贪腐名单经过反复追查就变成了近三百人。

江南吏治一时间有了清明之象。

查贪抓腐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练纲和左鼎没有辜负朝廷的期许。

在历史的岔路口上练纲和左鼎最终选择了朝廷。

所以左鼎和练纲也被宗族给除名了都是不孝子孙他们对出身吉安府的同乡也未曾手下留情。

左鼎和练纲已经没有了任何退路可言。

现在李贤手中有两件亟待解决的大事宝源局吸储和龙江造船厂复工。

都是棘手的事儿。

宝源局吸储要劝地主老财们把银币、银子从地里取出来换一张张的薄薄的银票。

这不是明火执仗的抢劫是什么?

而龙江造船厂更加复杂因为龙江造船厂荒废了。

龙江造船厂的前身是宋高宗赵构在绍兴四年设立的官办造船厂在宋朝它的名字叫龙湾造船厂。

龙湾造船厂在淳祐九年到景定二年短短12年之间共造、修船3219艘其中最小的一艘船都有四百料。

而从永乐年间开始的大规模扩建龙江造船厂又设宝船厂宝船厂有上四、下四共计八个宝船船坞。

永乐六年起到永乐十八年十二年的时间共下水3500余艘。

洪熙元年到正统十四年共计二十五年的重文轻武大方略下宝船厂的八个船坞和龙江造船厂彻底被废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游戏竞技小说相关阅读More+

疯了吧!你管这叫辅助?江尘青缨

马铃薯炖西红柿

我一个治疗术下去你可能会死江尘青缨

马铃薯炖西红柿

铩羽三千

suneyar澈

战神之刃

亡灵暴君

网游之踏浪征途

皇匍四少

网游之超级代练

箫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