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新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53章 麟之趾,春秋我为王,七月新番,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实际上,赵无恤做出今天的选择,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枝繁叶茂、子嗣满堂,这是中国人一贯不变的价值取向,民间是为了传承血脉,养儿防老,王侯卿大夫之家则是为了让宗族延续,邦邑财产有人继承。
可儿子太多了,也不一定完全是好事,让哪个儿子继承家业,往往会成为上一辈人的大烦恼。
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赵无恤身为人父,打拼了十多年后,打下了大片江山,也少不了要考虑这个问题。
他现在一共三个儿子,在宋国的“子商”是私生子,只能以“玄鸟坠卵,无孕而生”的说辞存在下去,再加上他尚在襁褓,基本上与赵国的继承没有瓜葛。至于其余二人,分别是长子赵操,以及嫡子赵恒。
纵观之前的历史,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直到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嫡长子继承制才被严格地执行下去。
于是不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贵族等级,继承财产和职位者,必须是嫡妻长子;如果嫡妻无子,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贵妾之子,这就是所谓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种继承制度与商制相比,有效地避免了兄弟阋墙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君权的威严和邦国的稳定。
可以说,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周朝宗法体系能够维系至今的关键所在。自此以后,除去鲁国偶尔会有“一继一续”,宋国时不时出现“兄终弟及”外,各国都按照这种基本法来传承。到了一百年前,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时,还订立盟约说:”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意思就是不要更换正室夫人,不要更立非嫡长子为继承人。
可是齐桓公本人却没有遵守这个盟约,他的夫人有王姬、徐嬴和蔡姬三人,都未生子。另有“如夫人”者六人却每人都有一个儿子,按照无嫡立长的原则,齐桓公已立公子昭为太子,可之后又反悔,宠爱卫姬,答应了立她的儿子无诡为太子。
这种对继承人暧昧不明的态度,直接导致了齐桓公生病时,国内五公子反对公子昭继位,相互攻杀,史称“五子乱齐”。这些不肖子孙打得狗脑子都出来了,连齐桓公死了都没空给他收尸,等内战结束,蛆虫都已经吃饱喝足从门户里爬出来了……
与之相似的,还有晋献公废太子申生而改立庶子,导致了晋国连续内乱,若非出了重耳这个霸主之姿,也许已经被秦楚踩在脚下肆意欺凌了。
赵无恤不打算重蹈那两位自以为“英睿”的国君的覆辙。
“我可不想做齐桓公,还有晋献公……更不想做历史上的赵襄子。”
历史的迷雾遮掩住了真相,所以赵无恤也不知道,历史上的赵襄子究竟是何原因,竟放弃了自己的五个亲生儿子,偏偏对兄长伯鲁之子赵周青眼有加。赵襄子在三家分晋后,把赵周封在代地,称之为“代成君”,一副分国给他的架势。
在赵周早逝后,赵襄子竟还不罢休,又立伯鲁之孙赵浣为赵家的继承人。这一而再再而三,不但他的五个儿子十分不满,连赵鞅的幼子赵嘉也有想法了。赵襄子死后,弟弟赵嘉就驱逐赵浣,自立为国君,被称为赵桓子。桓子继位十余年后也死了,赵氏族人说:“赵桓子做国君本来就不是赵襄子的主意。”于是大家一起杀死了赵桓子的儿子,再迎回赵浣,拥立为国君,这就是赵献子。
所以赵国王室,其实跟赵襄子没啥关系……
原本三家分晋时,以赵氏最强,魏韩都要仰其鼻息,然而经过赵氏这一来一回十几年的动乱后,魏氏的魏文侯便率先完成改革,迎头赶上。魏国取代赵国成了三晋之首,以至于战国初期,赵一直是魏的小弟,国势也衰微不振。
赵襄子到底是怎么想的,赵无恤不得而知,但他结合前世今生,觉得对储君之位暧昧不明,前后反复,是为君者的大忌,因为对女人的偏爱爱屋及乌,更易储位置,就更是把国事和闺房情趣弄混淆了。
于是赵无恤决定,早立太子。休要让国内储君之位空悬,让朝臣心中不安,勿让别有用心者生出不该有的念想。
再说了,虽然历史上赵襄子这副身体还有四五十年好活,现在若从壮年就善于调养,不要沉溺女人和酒色,只怕能活更久。但就像赵无恤对乐灵子说的,出征在外,谁也说不准会发生什么,楚昭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管你有多大的雄心壮志,也敌不过小小心疾。
作为一个谨慎的人,赵无恤总是喜欢把事情准备周全再去迈下一步,万一有意外,他可不希望自己打下的硕大家业,会像亚历山大大帝那样,身死地分。
若按照正统的理论来看,赵操年纪虽大,但他母亲是伯芈,是妾室,赵恒虽然年纪略小,却是正儿八经的嫡子。
但赵无恤不会单纯按照礼法来做事,他还要考虑到两个儿子的能力和未来发展。
“阿满……”想到这个儿子,赵无恤无奈地摇了摇头,眼中有一丝歉意。
作为无恤的长子,赵操刚出生的那几年独享了父爱。直到六卿之乱,赵鞅死去,赵无恤必须坐镇河北,无法兼顾鲁地,于是就让年幼的赵操去鲁国做“正卿”,以安鲁士之心。这之后七年过去了,父子二人见面的次数一只手数的过来,上次相见,还是元月他来祝贺父亲列为诸侯。
赵操已经是十余岁的小少年,身材瘦高,赵无恤都快认不出他是自己儿子了。因为长期分离,此子与赵无恤的关系有些生分,在缺少父爱的情况下,又造成了怯怯的性格,并且因为体格较弱,也对弓马之事无甚兴趣。
但更让赵无恤不喜的,是他过于仁厚实诚了。
一月份时,赵无恤让赵操来面前问对,便发现他对礼、乐、诗都掌握得不错,但的言谈里有许多“柔仁好儒”的成分,当时便斥责道:“赵氏乃皋陶之后,自有制度,本以礼法杂之,奈何纯任德教!?”
……
PS:百科将赵襄子卒年定在公元前425年,这一年份是根据《史记.赵世家》里赵襄子在位年份推算的,然而在此之前,史记却将赵简子死去的时间延后了18年(左传载赵鞅前476年死,史记却错记为前458年)。
如此一来,史记里说“襄子立三十三年卒”,便应该是公元前443年,这才是赵襄子准确的卒年。赵桓子夺位也应该是这一年,可以作为佐证的是《竹书纪年》:“晋敬公立十又一年,赵桓子会[诸]侯之大夫,以与越令尹宋盟于”,晋敬公十一年,是前441年,可知赵襄子这时候已死。
所以小说里,赵无恤的生卒设定为:公元前519年—公元前443年。
以上参考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三三、赵简子卒年考,今晚只有一个大章。
(未完待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