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谢山捡的漏
留云淡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一十章 谢山捡的漏,捡漏:我有一根鉴宝指,留云淡月,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旁边的谢山眼中得意之色更甚,看着薛剑的讲述,似乎觉得不过瘾,端起来这玉碗,指着向刘夜讲解到:
清代痕都斯坦位于印度北部,包括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西部,其玉材多为南疆的和田玉、叶尔羌角闪石玉。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纯色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色,尤多选用白玉或青白玉,透明晶莹。
这与中国传统玉器的留玉皮或杂色玉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地人相信玉做的食具可以避毒,故一般多为实用的碗、杯、洗、盘、壶等饮食器皿,不见中国玉器中常见的礼玉和佩玉。
这些玉器的装饰很有当地文化特点,有些在器壁上镶嵌金、银细丝及红、绿、黄、蓝等各色宝石或玻璃;花纹装饰多为植物花叶,以莨苕、西番莲和铁线莲为主;用异色宝石嵌现动物眼睛等。除了这些装饰手法,还采用水磨技术,胎体透薄,有“西昆玉工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之说。
痕都斯坦玉器造型庄重圆润,极具几何对称和谐之美。
其制作工艺采用水磨技术,通体玲珑薄透,鬼斧神工,从内壁可以看到外壁浮雕的花纹。
在装饰手法上,痕都斯坦玉器采用浮雕、立雕、镂空雕等复杂的组合工艺。表面处理又普遍采用剔地阳文的方法,即雕刻时先琢平底子,再浅浮雕纹饰。浮雕的纹样磨去琢痕,形成凹凸的视觉反差,增强其艺术表现效果。
“痕都斯坦玉”是中亚到北印度地区的艺术品,风格上融合波斯、印度、欧洲诸国的艺术于一体,呈现多彩多姿的异域情调,“痕都斯坦玉”东传始于清廷对XJ回、准两部的征服。最早是作为战利品而缴获的,但是乾隆皇帝对痕都斯坦玉器情有独钟,专门作了几十首诗,竭尽赞誉之词。
造办处“如意坊”专程琢制和按照其特点仿制了一批此类特点的玉器,只不过改变了一点材质品质,不是使用玛瑙和玉髓,而是选用和田的材质进行制作。
“痕玉”喜用纯色的玉材雕琢,一器一色,追求纯净美。
器形和玉色协调,追求薄的效果。堂活细薄,器壁既细且薄,由内壁可看到外壁上浮雕的花纹。乾隆皇帝比之为“截肪“或“羊脂”。
说完谢山顿了顿,示意众人看向他手里的玉碗,用灯光一照,确实微微有些脂肪的质地。
痕都斯坦玉器是指清官中收藏的北印度玉器与土耳其玉器,由于清高宗不详其差异,而统称为“痕都斯坦玉器”。
目前故宫博物院是痕都斯坦玉器最大的存贮地,根据宫内现存的玉器特点,主要可分为食用器与日杂器两大类。
食用器种类有碗、杯、盘、洗、壶、瓢、勺等;日杂器种类有罐、瓶、盒、笔、灯、香炉、《古兰经》架、镜、火药筒、剑把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