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四十四章 舟行(甲),院上坟,梅村,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笔趣阁 最快更新院上坟 !
“水退寒来洲起,沼成浪静冰封。绿毡百里染霞中,怀抱几盘彩镜。轻步藜蒿沙地,鹤鹅溅起无踪。微风飘近卖鱼声,圆我佳肴旧梦。”吟咏这首老词的是江西修水县文化馆的郭馆长,六十多岁的年纪,身体格外硬朗,略带点江西口音的顿挫,很有点当地戏曲饶河调的韵味。倒是和面前开阔的鄱阳湖,星星点点的舟船,如黛如雾般的远山盛景非常的合拍。
我和他坐在船头,虽然柴油机的轰鸣声有点破坏湖光意境,偶尔还有呛鼻的燃料油烟飘过,但聊聊鄱阳湖两千年的传说故典,点评几句同样放舟湖上的千古风流人物,倒不让人觉得厌烦。
可船舱里的曹队显然没我们这份闲情雅致,正一个人闷头看着一大摞厚厚的卷宗,手上摆弄着不锈钢的保温杯。小雷和当地水务局、公安局的几个同志在船尾闲聊着,不时拿起望远镜在湖面上搜索着,但千里碧波如洗,偶有白鹭惊飞,又能看到什么不同?
我是九六年的春节刚过,北京城的鞭炮还零零落落的响着,就被曹队从家里拽了出来。飞南昌的飞机上,他才告诉我去鄱阳湖的原因。
九五年秋天的时候,江西省文化局邀请了中国考古研究所的几位专家,考察鄱阳湖的海上丝绸之路。自唐代起,景德镇陶瓷的繁荣,使得鄱阳湖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陶瓷外销的水路运输通道,湖岸边更是码头林立,商铺绵延,繁盛了几百年之久。于是专家们便把鄱阳湖列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准备深入的进行文化和考古研究。
这一批的专家还包括当地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当地的水文、地质专家、几名潜水员,大约三十人,乘坐一艘一千吨级的考察船进入了鄱阳湖。起初,考察一切顺利,湖面天气晴朗,能见度很高,考察队利用枯水季节,鄱阳湖水面较低,先考察了古枭阳城的遗址。又进入湖心地区进行了水下考察,很幸运的在湖底的淤泥中,发现了一艘古沉船的残骸,还打捞上来了几件似乎是明代的碎瓷片,大家为此都很振奋。
鄱阳湖这地方很怪,从唐代开始,就经常发生沉船的事故。而沉船的原因更是邪乎,往往前一刻湖面还风平浪静,忽然间,天上阴云密布,狂风大作,湖面会出现巨大的漩涡,大浪涌起一丈多高,船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有时,在这种诡异的天气下,一次有过十几条船同时沉没的情况。
古时,船只多为木制,禁不住大浪还可以解释,但到了近现代,变成了钢铁巨兽,依旧会沉入湖底。最有名的抗战时,日本有条运兵船叫神户号,两千吨的排水量,四二年时载满了劫掠来的财宝,从鄱阳出发,经九江去上海,同样遇到了天光骤暗,狂风大浪和漩涡,毫无征兆的沉没在了湖底。
日本驻华部队派出了十几艘船去搜索,但连神户丸的影子也没见着,反而又失踪了两艘。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得知了神户丸的事情,就委托美国的一家打捞沉船的专业公司来打捞,没想到美国的打捞船也沉没在了鄱阳湖,有几个工作人员侥幸生还,但绝口不提当时遇到的事情,有人还在获救后不久,精神失常。没有人知道谜底,不知什么原因,民国政府封锁了消息,但还是停止了打捞工作。
解放后,鄱阳湖船只失踪沉没的事件并没有减少,郭馆长告诉我,仅仅七八十年代,就有一千多艘船只沉没,所有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沉船事件里沉没的船只就超过万余艘。但奇怪的是,很少有发现沉船的报告。要知道,鄱阳湖的平均水深七米多,最深的地方也只有三十多米,一万多艘沉船,足够铺满整个湖底。这些年,鄱阳湖的水面逐步缩小,枯水季节时,大半个湖底都会裸露出来,可也没有看到沉船的残骸。要说古代木船时间长了,完全腐朽掉了还说的通,但那些近代沉没的钢铁船只又到哪里去了呢?
所以考察队发现了一艘明代沉船的事,足够让大家欢欣鼓舞。考察队干脆把船停在了湖中,标记好沉船的地点,准备第二天早上,对沉船进行全面的打捞。可谁也不知道当天夜里发生了什么。根据附近渔民的说法,凌晨的时候,湖上狂风大作,还有短暂的雷声,湖面上有一大团明亮的白光升起,但没多久湖面就恢复了平静。
但科考队那条千吨级的科考船,连同船上的三十多人都失踪了,在天光放亮的早晨,无声无息的消失了。江西省政府出动了几十条船只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历时一个多月,一无所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