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贝拾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22章 实话实说!,带着异能兴农家,捡贝拾珠,新笔趣阁),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噢,那就省了我的事了。”柳甲又望着梁晓乐说:“梁晓乐,我说的啰哩啰嗦,你听清楚了吧?”

梁晓乐点点头:“不过,你给我出了个大难题:我把那个蛇~精用符咒逼出万喜顺的身体可以做到,要把它打杀,却没有把握,它修行的年数太多了。而且,那对玉镯放在他们家里也不好,因为冥器最容易招惹不干净的东西。要想存放,必须有一定的法力。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他们毫无这方面的常识,更别说法力了。可我怎样说服人家把人家视为珍宝的东西拿出来给我看呢?更甭说让他们出手转卖了?”

“也是的。”柳甲两只细长干瘦的手互相搓了搓:“那你就实话实说,看他们什么反应,然后再看事做事。实在不行,日后我们就多注意他家些就是了。你不是供奉着老天爷爷的神位哩嘛,你替我的好朋友在老天爷爷面前祷告祷告,以后再有类似的事情,千万别下天谴了,你就说由你全权代理惩治。”

梁晓乐闻听心中暗惊:自己设“太阳之神位”,完全是为了借天威,发展自己的事业,哪里“求”得动老天爷爷?!就是宏远娘能与老挑爷爷沟通,也是个幌子。宏远娘“求”老天爷爷的事,都是自己私下里办的。什么“神气儿”“神童”,都是拉大旗作虎皮,蒙人的事儿!好在自己手里有《三清书》,虽然还只学了个皮毛,这捉鬼降妖却不是吹的。而且那两本《三清布衣遁甲》和《三清布衣卜算》,到现在还没看哩。

没办法,为了保住异能和到现在还不知道多大的空间,也只能豁出去了,掌握自己不做亏心事,处处为人类谋福利也就是了。

………………………………

梁晓乐来到万喜顺家的时候,是第二天的上午。陪同她来的是梁龙勤和车夫。梁龙勤经常陪着孙女出门,知道她做法不愿让家人在场,也就很自觉地和车夫一起在车里等着。

柳甲柳叶也跟随而来,蹲在角落里观看着梁晓乐。

屋里还有几个来看望的邻居。大部分都是昨天晚上在这里的。

万喜顺仍然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不过,他已经有了心跳,这让他的父母脸上爬上一丝儿希望之色。

柳甲说得对:一个被雷劈成重伤的身子,即便是精鬼,恢复也需要时间。

梁晓乐虽然了解情况,但那是听柳鬼柳甲说的。在外人看来,梁晓乐是第一次接触此事。当面询问情况是必不可少得过程。

万喜顺父母告诉梁晓乐:昨天中午吃过午饭,他们的儿子万喜顺就和几个小朋友出去玩儿了,功夫不大就起了大风,随即是雷雨交加。几个孩子便到一棵大柳树下避雨,结果一个巨大的震雷打下来,劈折了柳树,一团火光过后,大家发现喜顺昏倒在地上。小伙伴儿们七手八脚的把他背回家来。

夫妇俩一见,赶忙冒雨请来了本村里的郎中。郎中检查了半天,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儿伤,掐人中,打强心针也不管用。郎中就说可能是虚病,让他们找神妈儿妈儿看看。

神妈儿妈儿请来一后,说是掉了魂儿。又跳大神又收魂儿的折腾了大半过晌,还是醒不过来。实在没办法了,这才去请十多里外的小神童梁晓乐。

梁晓乐上到床上(她个矮,在下边够不着床上的人)把了把脉搏,又扒开嘴唇看了看嘴里,心里便完全相信昨天柳甲所说的话了。像这种情况,她完全可以先把事情处理了,然后再对家里人说。但这关系到劝说他们把冥器拿出来的事,不得不先用事实来证明给他们看。

但这样的事情最好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在农村,一个孩子有化成蛇的经历不是光面的事,再说财不外露,万一因为此事万家遭了入室抢劫,岂不是自己罪过?

梁晓乐返身坐到床沿儿上,对屋里的人们说:

“我给人看虚病不愿意当着众人的面儿,就连我家里的人都回避。除病人父母以外,别人最好先离开一会儿。”

邻居们点点头,很识趣地相继离开了。

等屋里只剩了梁晓乐、万喜顺和他的父母四个人后(柳甲柳叶还隐身在角落里,自是不能算数的),梁晓乐对万喜顺父母说:

“实不相瞒,你们的儿子遭遇的是天雷。原因是他被一条蛇~精附体了,那道天雷是冲着蛇~精来的。但蛇~精是伏在你儿子身体里的,受伤的自然是你们的儿子。不过,幸亏你们的儿子心地善良,感动了一个神仙(啊呵,梁晓乐把柳鬼抬成了神仙,乐得柳甲在角落里咧着大嘴笑),那神仙替他挡了一下,才没被烧焦。”

“阿弥陀佛,也不知是哪位好心的神仙救了我儿子,贫妇在这里谢谢了?”万喜顺的母亲说着,双手合十,冲着南方作起揖来。

………………………………………………

(注1 :十二天。孩子出生第十二天,亲朋好友都来庆贺。家里摆酒宴,长辈给孩子见面礼。按风俗,舅舅在这天给外甥戴长命锁和手镯,祝福长命百岁。)(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游戏竞技小说相关阅读More+

韩娱之大叔

残花葬曰

都市符医

云苓子

庶女掀桌,王爷太猖狂

暗香

超级大土豪

黄金马达

踏霄录

桓僧

明末山寨农民

一味海